优势转换的可行性分析甘肃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新亚欧大陆桥纵贯全境,是联接沿海与大西北的桥梁和纽带,省会兰州市是我国地理中心。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一段时期,甘肃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省区之一,已建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异常突出,给资源勘查开发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1.有利条件。
(1)对甘肃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重要矿产找矿前景好、潜力大。据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研究表明,甘肃省主要矿产预测资源总量大,多种矿产已探明储量仅为预测储量的10-50%,找矿前景十分看好,尤以煤、石油、煤层气、金、铜、铅、锌、石棉、水泥灰岩等的潜力更大,如能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发现、评价并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产地将成为甘肃省矿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矿业基础较好。建国50年来,根据资源优势,国家对甘肃的资源开发进行了倾斜和强化投资,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矿山企业,诸如金川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玉门、长庆石油管理局,华亭、窑街、靖远矿务局,酒泉钢铁公司等,同时,全省形成以河西、中部、陇东、陇南、甘南黑色、有色、贵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等五大矿业综合经济区和若干以矿业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极。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岩棉为优势的转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优良。据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矿山企业统计,1998年矿业现价产值115亿元,增加值5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值和增加值的17.36%和24.78%,分别高出中西部地区平均值6.3和9.9个百分点。矿业及其相关后续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4.39%,增加值占60.82%,远高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已建立了金昌、白银、嘉峪关等资源导向型工业城市。在技术力量方面,甘肃境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单位38个,与矿业及相关的科研院所达二十余个,拥有一大批在国内享有声誉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加工的高级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具较强的研究开发水平。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已把资源开发作为振兴甘肃经济的突破口,为此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投资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利因素。(1)财政困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甘肃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体系的缺陷,导致甘肃双重利润流失,形成资源富而财政贫的被动局面,财政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后列,从而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强度。(2)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甘肃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荒漠地、高寒石山、裸岩等无法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40%左右,近年来,沙漠化、水土流失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给资源勘查开发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河西和陇东地区的水资源的短缺已对资源开发构成威胁。(3)矿业资本市场不发育,融资机制不健全,以及矿业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有效保障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