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矿业开发而兴起或得到发展的城市,一开始就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极,较为顺利地发挥出了集聚效应吸引了资金、人才、各行各业的优质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不仅直接支持了矿业开发,而且创造了发展其他产业的条件。令人高兴的是,各个城市的建设者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些条件。这样,不但使本地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例如平顶山原煤采掘洗煤焦化六六盐锦纶帘子布产业链的形成;而且增强了实力,有了在某些资源耗竭后调整结构实现继续繁荣的条件,例如焦作和济源利用本地水资源输入晋煤建设电力工业。河南的矿业城市,多数综合程度较高,产业序次不算很低,结构较好,比起西部偏僻山区一些单纯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来,矿竭城衰的威胁相对要小一些。在人烟稠密的地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性城市的辐射作用容易得到发挥,从而大都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影响范围大小不等的区域经济中心,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大面积发展。通过中心城市明星城镇小康村落的逐层带动,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
河南全省,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山区和山前地带是矿业发达的地市,东部平原区是农业地区,两边人口和自然村数大体相等。根据1997年资料,西部建成的小康村数是东部的两倍。在西部建成的小康村中,按地市统计,以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达到14%-37%。
这一大批城市,河南人称之为中原城市群,是陆桥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结点,在内陆地区,算得上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区域。仅仅在陇海、京广、漯宝、焦枝四条铁路之间不过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城市14座,密度仅次于两个三角洲(珠江、长江)和两个半岛(胶东、辽东)。
历史上曾经一度是全国经济中心的开封及其所在的豫东平原,经济地位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但河南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并没有随着沿海地区的发展向着海岸方向东移,倒是背朝海岸西移了移向了太行、王屋、中条、崤山、伏牛、桐柏等山区的山前地带,由此可以看出矿业开发对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