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本专项将形成3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2000米以浅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万米,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
本专项2017年拟支持20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8.25亿元。
1. 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
开展北方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研究,重点研究北方增生和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成矿构造背景和物质时空框架;研究我国大陆中生代重大事件与爆发式成矿的深部过程,揭示我国大陆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爆发式成矿的深部动力学等。
2. 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预测。
开展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三维实体地质建模、信息提取分析、预测评价和三维可视化的预测软件系统;研究提出遴选深部成矿空间矿产资源与能源勘查、开发种类的指标体系;开展深部资源预测示范。
3. 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
研制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超高灵敏度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研制航空重力测量技术装备、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航空磁场测量技术系统;研究高分辨率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
4. 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应用示范。
开展稀土、稀有和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研究; 开展铀、锂能源和钾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研究,查明热液型铀矿成矿规律和分布规律,初步查明锂矿资源成矿规律和分布规律,建立和完善含钾盆地典型成矿模式。
5.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
开展深部金属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开发深部金属矿临界浓度充填采矿技术与装备;研究深部煤矿智能开采与控制技术,提出煤矿千米深井巷道围岩大变形机理新理论,形成煤矿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成套技术与装备。
6. 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预测评价技术。
开展超深层及中新元古界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机制、分布预测与有利区评价,明确中新元古界微古生物类型、发育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成烃模式,建立超深层和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评价方法、技术与判别指标体系。
二、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本专项紧紧围绕海洋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需求,将重点突破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为走进和认识深海提供装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促进海洋油气工程装备产业化,推进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加快;透明海洋技术体系建设,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2017年支持23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4亿元。
1. 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攻关。
开展深海装备耐压结构体及材料耐压特性及评估技术、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长航程、智能化自治式潜水器,研究多节点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及示范系统;研发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潜水器等。
2.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开展深海仪器装备规范化海上试验;研究深海潜水器科学应用及其性能优化;研制水下目标搜寻探测声纳设备及应用;开展深水协同应急处置技术及专用工具系统研究。
3. 深海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制大直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装备、超深水强电复合脐带缆系统并进行示范作业研究;研究水合物成藏开发基础与勘查评价技术,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过程与富集规律、开采过程沉积层骨架结构特征变化与控制因素、水合物形成分解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等研究;开展水合物储层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查技术研究;开展海底大深度大孔径钻机、保压取芯技术、保压岩芯样品原位处理、转移及岩芯心在线性质检测技术研究。
开展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应用示范研究。在水合物富集区开展精细勘探,提出水合物试采的目标区;依托海域水合物试采工程,开展水合物防砂、防堵及连续排采工程技术应用示范,同步开展试采区海底土力学性质、地形形变及气体泄漏等环境要素的原位多参量实时监测和多手段综合探测。
开展水合物开发环境原位监测与探测技术研究,形成水合物试采区温压场、土力学性质和海底地形形变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开发海洋水合物试采流体泄漏原位监测装置;建立水合物沉积层甲烷泄漏监测技术,形成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潜在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能力等。
三、地球观测与导航
本专项重点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开展地球观测与导航前瞻性技术及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技术研究,为构建综合精准、自主可控的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
本专项2017年拟启动16个研究任务,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5.44亿元。
1. 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
开展星载新体制SAR综合环境监测技术、大气海洋环境载荷星上处理及快速反演技术等研究。
2. 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
开展分布式微纳遥感网高精度载荷数据融合与反演技术、高频次迅捷无人航空器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等研究。
3. 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
开展高精度原子磁强计、芯片原子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我国高精度导航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 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
开展III类精密进近着陆卫星导航技术、全息地图获取与位置信息聚合技术研究,研发高精度、智能化全息地图获取系统,构建面向智慧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应用试验系统;开展地理大数据挖掘与时空模式发现,研发大数据空间解析原型系统,实现大数据时空解析理论的原始创新。
5. 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
开展全球位置信息叠加协议与位置服务网技术研究,构建泛在时空大数据与互联网其他信息融合的协同计算框架与服务;搭建融合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一体的全球位置服务试验网与应用示范系统。
6. 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
开展城市群经济区域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重点服务及应用示范、城乡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空间信息服务及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排放核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城市群碳排放监测空间信息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及可视化技术等。
7. 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
开展重特大灾害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及应急响应示范研究,开展多源高分辨率国产卫星协同观测、立体监测等全天候遥感监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系统研发和示范应用等研究。
四、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
2017年拟安排31个项目,国拨经费总概算约5亿元。
1. 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开展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城镇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
2.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
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风险管控、河源区及干旱区降雨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节能降耗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等研究。
3. 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
开展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保障技术体系及应用、;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三峡库区水循环演变机制与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及应用等研究。
4. 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
开展复杂条件下特高土石坝建设与长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新型胶结颗粒料坝建设关键技术、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高寒区长距离供水工程能力提升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5. 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
开展水库和湖泊淤积控制与功能恢复研究,建立全国不同类型区200座以上典型水库和湖泊淤积数据库;开展洞庭湖与鄱阳湖多目标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两湖综合治理措施;开展长江口水沙变化与重大工程安全研究,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和水源地保护技术措施;开展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提出稳定黄河口100年的流路方案;开展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提出根治淮河干流洪涝灾害的综合措施。
6. 水资源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
开展江河湖库水文要素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展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珠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调度技术与应用、松辽流域江河湖库综合调控技术与应用、特殊地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研究。
五、全球变化及应对
本专项重点关注以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全球变化关键过程、机制和趋势的精确刻画和模拟,全球变化影响、风险、减缓和适应、数据产品及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17年,本专项优先支持25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5.2亿元。
1. 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
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近海和深海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研制及可靠性等研究。
2. 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开展全新世季风气候系统变异性与亚洲干旱驱动机制、陆表关键要素对全球变化响应及区域空间效应、气候—陆面—水文过程及极端水文事件风险、全球增暖1.5℃东亚气候系统变化情景预估等研究。
3. 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
开展地球系统模式及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中新型网格系统研发;研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及应用,包括高精度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技术的研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变化等;研发地球系统模式公共软件平台等。
4. 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
开展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关键生境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分析;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包括生态脆弱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时空变化过程和特征分析,脆弱区陆表关键要素对全球变化响应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评估,全球增暖1.5℃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系统发生转折阈值等研究;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等研究,包括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传输和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分析,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等;湖泊生态系统长期演变机理与生态安全评估等。
5. 减缓与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转型研究。
开展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盘点方案设计等研究,包括设计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盘点方案,评估世界主要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率等。
六、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本专项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2017年度拟启动15个研究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2.6亿元。
1. 基础研究。
开展农田地质高背景重金属污染机理研究,查清重金属在母质—土壤—作物体系中迁移转化过程与表生作用机理;开展不同气候带、不同地质背景成土母质风化过程中典型重金属次生富集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查明不同成土阶段重金属赋存状态变化趋势及制约因子;开展典型重金属元素来源、迁移途径与循环过程输送通量估算与污染历史反演等研究。
2. 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农业氮磷污染负荷削减技术与产品;研究治沟造地工程地质与土壤湿陷稳定技术与标准,研究治沟造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标准,研究新造耕地土壤氮磷增容提质改良技术与旱地生态农业修复技术;研发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研究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源头防控技术,研究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生物、物理、化学综合调控防治技术;研究农田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吸附去除材料与使用技术,研发建立经济、实用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体系;研发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与产品;研制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研发及标准,建立土壤重金属元素标准谱线库等。
3. 集成示范应用。
开展珠三角镉砷和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研究,构建珠三角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黄淮海集约化养殖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示范,构建黄淮海主要类型集约化养殖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中南镉砷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构建中南镉砷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在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划定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工程示范。
七、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
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
2017年拟安排30个项目,国拨经费总概算4.9亿元。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研究;研究碳循环影响机理及控制实验的技术标准和方法;构建国家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
2.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开展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研发黑土区侵蚀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以及地力快速提升等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关键技术。
3.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开展西北荒漠—绿洲区稳定性维持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
4.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稳定性维持技术。
开展黄土高原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和功能提升技术、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等研究。
5.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
开展川西北和甘南退化高寒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等,研发区域退化草地、沙化土地等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等。
6. 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开展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西南干旱河谷区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发展技术、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
7. 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城市化与区域生态耦合机制研究;开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影响机制及综合调控、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典型滨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等研究。
8.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开展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管控技术研究;进行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系统评估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北方防沙治沙和岩溶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及其区域差异等。
八、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本专项紧紧围绕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重点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仪器装备自给能力提升到50%以上;重点发展全球10公里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提供多用户预报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重点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浒苔、溢油等重大海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本专项2017年拟支持19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3.5亿元。
1.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
开展海气界面观测浮标与锚系观测潜标国产化技术研究;研发海洋生态传感器。
2. 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
研制;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数值预报系统,开展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保障与评估技术研究。
3. 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
开展主要海洋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监测、预测、评估和防治技术研究,研究我国近海主要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机理和演变规律;研究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测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研发针对生态灾害的快速检测、防控和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研究生态灾害过程与近海生态环境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4. 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支撑技术。
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立体观测/监测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构建海洋生态环境立体观测/监测系统,开发生态灾害防控决策支持系统,并在示范区域开展应用;开展海上目标识别与监视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搜救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研制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针对海上失事目标,集成海上搜救监测/预报数据,研制海上搜救决策支持系统;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并推广。
九、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
本专项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2017年,拟启动23~4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5.75亿元。
1. 煤炭高效发电。
开展超高参数高效率燃煤发电技术、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技术、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清洁燃烧关键技术、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研究等。
2. 煤炭清洁转化。
开展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催化基础与新途径、新型煤气化制清洁燃气技术、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等研究。
3. 燃煤污染控制。
开展燃煤烟气硫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技术、燃煤电厂新型高效除尘技术及工程示范等研究。
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开展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研究,研发用于CO2捕集的新型吸收剂/吸附材料,建立规模化制备方法及生产技术;研究CO2吸收/吸附过程的工程放大规律,开发强化CO2吸收/吸附分离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CO2吸收/吸附全系统集成优化及匹配技术。
开展膜法捕集CO2技术及工业示范研究;研发用于CO2捕集的分离膜组件及成套装备;建立工业示范装置,对膜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2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及系统评价。
5. 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开展高温固体散料高效余热回收技术,研发适用于粒度和产率宽范围变化的高温固体散料余热高效蓄存与回收转换的节能工艺;研发余热梯级回收、能质品位提升的技术与设备;研发对粒度、温度和产率变化有良好适用性的成套装备及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开展液态熔渣高效热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液态粒化熔渣余热高效回收及物料品质调控技术和工艺,开发高效可靠、结构紧凑的新型熔渣粒化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熔渣干法粒化及余热高效回收和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及成套装备,并进行工业示范。